此外,肌肉還有以下的特質:
收縮性(contractility):指接受刺激後,肌肉有收縮(縮短)或施加張力的能力。
興奮性(excitability):肌肉會對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
延伸性(extensibility):指肌肉可以被延長、伸展的能力。
彈性(elasticity):指肌肉被拉伸後可回復到原來長度的能力。
以上的特質令肌 肉可以完成一系列重複的收縮活動。
肌肉系統是由三種不同的肌肉組成:
骨骼肌(Skeletal Muscles)
由於骨骼肌在顯微鏡下可看見明暗相間的橫紋,所以亦稱作「橫紋肌」。
人體大多數肌肉都以配對形式排列在骨骼之上,其中一組是主動肌(主作用肌群),另外一組位於動作相反方向的肌肉是擷抗肌。
骨骼肌名稱 |
產生動作 |
斜方肌(Trapezius) |
轉動、向後伸展、向側屈曲頭頸。 |
三角肌(Deltoid) |
外展肩膀。 |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
內收、上提肩膀;用力吸氣時上提胸部。 |
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 |
屈曲手肘。 |
肱三頭肌(Triceps
Brachii) |
伸展手肘。 |
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 |
伸展脊椎;一則纖維收縮時向同側屈曲身體。 |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
向前屈曲身體。 |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
伸展、外旋、外展髖部。 |
縫匠肌(Sartorius) |
屈曲、外旋、外展髖部;屈曲、內旋膝部。 |
股四頭肌(Quadriceps) |
伸展膝部。股直肌還可以屈曲髖部。 |
大腿後肌(膕旁肌,Hamstring) |
屈曲膝部;伸展髖部。 |
腓腸肌(Gastrocnemius) |
蹠屈足部;屈曲膝部。 |
平滑肌(Smooth Muscles)
平滑肌並不附於骨骼上,主要構成人體內臟器官(心臟除外)如胃、腸、血管等的管壁。
平滑肌不受意志支配,所以是不隨意肌。
由於平滑肌在顯微鏡下沒有橫紋,故稱「平滑肌」。
與骨骼肌相比,平滑肌能持久地進行肌肉收縮活動而不易疲勞。
心臟肌(Cardiac Muscles)
心臟肌只存在於心臟之中,不受意志支配,也不易疲勞。
在顯微鏡下,可看見心臟肌有橫紋和分支。
慢縮肌纖維(亦作紅肌肉纖維或 I 型肌纖維,Type I Fibers)
低強度耐力運動項目主要依賴這類肌纖維產生動作。
有些精英馬拉松運動員的肌肉內,大約有 80%是慢縮肌纖維。
快縮肌纖維(亦作白肌肉纖維或 II 型肌纖維,Type II Fibers)
依據生理特點又可分為
快縮有氧糖酵解的 IIa 型肌纖維;和
快縮無氧糖酵解的 IIb 型肌纖維。
慢縮肌(紅肌) |
快縮肌(白肌) |
|
有氧代謝能力 |
高 |
低 |
無氧糖酵解能力 |
低 |
高 |
ATP/CP
儲存 |
少 |
多 |
神經傳導速度 |
慢 |
快 |
抵禦疲勞能力 |
高 |
低 |
人體內雖然有三種不同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臟肌,但它們都有收縮性、興奮性、延伸性和彈性的共同特質。然而,三種肌肉收縮的機制雖然相同,但收縮的速度、可持續的時間、目的等卻有很大的差異,每一種肌肉都有特定的結構和功能去應對要擔當的任務。
由於肌肉只能「拉」而不能做「推」的動作,所以人體大多數的骨骼肌都是以配對(antagonistic pairs)形式運作,其中一組是主動肌(亦作原動肌,agonist 或 mover),真正負責構成動作;另一組配合作相反動作的是擷抗肌(亦作對抗肌,antagonist)。
例如,肱二頭肌收縮(縮短)以屈曲手臂時,肱三頭肌便要舒張或放鬆(被拉長)以配合屈曲的動作;但當肱三頭肌收縮(縮短)以伸展手臂時,肱二頭肌便要舒張以配合伸展的動作。
如果這種配對的運作形式不配合,就有機會做成動作不協調,甚至是肌肉拉傷的後果。
其實,除了主動肌和擷抗肌外,有些骨骼肌還會擔當穩定肌和協同肌的角色。
穩定肌(stabilizer 或 fixator,如背肌和腹肌)透過靜態(等長)收縮來穩定或支持身體(或身體部分),以抵抗來自肌肉收縮的拉力、地心吸力、或其他因劇烈運動構成的衝力或後坐力。
協同肌(synergist)則防止當超過一組主動肌收縮時所產生之非預期
(額外)動作。例如,
斜方肌單獨收縮時會內收及上旋肩胛骨(圖 A)。
菱形肌單獨收縮時會內收及下旋肩胛骨(圖 B)。
斜方肌及菱形肌同時收縮只會內收肩胛骨(上旋與下旋的動作
互相抵銷,圖 C)。
在這例子中,斜方肌和菱形肌同時既是主動肌,也是協同肌。
進行肌肉鍛鍊時(如重量訓練),肌肉平衡發展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因素。由於大多數骨骼肌都是配對工作的,所以無論是主動肌還是擷抗肌都要得到適當的鍛鍊,否則較弱的一組肌肉便容易受傷。例如,脛骨骨膜炎每每就是由於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過強而脛骨前肌過弱所致(Egger 與 Nigel,1983);另一常見例子就是運動員(特別是短跑)由於股四頭肌過強而拉傷大腿後肌。因此,進行肌肉鍛鍊時必須注意主動肌和擷抗肌的平衡發展。
最近更新日期:201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