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透過身體活動進行教育」。
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提升身體活動及運動競技的能力,
增強他們的體適能、認知、創作、協作、社交、競爭等能力,
從而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模式,以達至身心均衡發展的教育目標。
體育的六個學習範疇包括:
體育技能:掌握各類體育活動所需的移動、協調身體和操控用具技能,以增加樂趣和提升表現。
健康及體適能:認識「體能活 動促進健康」的原理,學習制定、實踐和評估個人鍛鍊計畫。
運動相關的價值觀和態度:了解運動競賽的意義,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安全知識及實踐:學習「風險管理」,落實預防運動受傷的措施。
活動知識:汲取相關知識,以增加樂趣、提升表現和發展組織體育活動的能力。
審美能力:洞悉美的具體含意,加強評賞體育活動的能力。
是學校課程中,八個學習領域及五種基要學習經歷之一。
在基礎教育(小一至中三)及高中教育(中四至中六)階段中,學校課程必須包含體育課。
基礎教育(小一至中三)總課時的 5-8%;
高中課程(中四至中六)總課時的最少 5%。
除了體育課外,學校亦須鼓勵學生恆常及積極地參與最少一項與體育相關的聯課活動。
「一般體育課程」,亦即高中課程中「其他學習經歷 - 體育發展」。
香港基礎教育課程體育學習目標
節錄自《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學習階段 |
學習目標 |
第一學習階段 |
在完成第一學習階段,學生能
|
第二學習階段 |
在完成第二學習階段,學生能
|
第三學習階段 |
在完成第三學習階段,學生能 |
第四學習階段 |
在完成第四學習階段,學生能
|
體育課程架構
節錄自《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備註:
* 第一學習階段:基礎活動包括移動技能、平衡穩定技能及操控用具技能。
第二至第三學習階段:在不少於四類活動範疇中學習至少八項不同的體育活動。
# 高中體育選修科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科目之一。
體育活動舉隅
節錄自《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體育選修科」是香港中學文憑的考試科目, 課程內容建基於一般體育課程。
著重提升學生在體育、運動及康樂方面的知識、理解和技能,並且幫助他們在科學、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升讀專上教育做好準備。
按《香港學校體育科學習領域安全指引》(2011)的建議:
學校不應委派未受體育教學訓練的教師擔任體育教學工作。
學習某些危險性較高的活動,例如游泳、獨木舟、風帆、彈網等,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相關的資格,方可教授該等活動。
每個學生在體育方面的發展,包括能力、動機、需要、興趣、潛能等,均有差異。體育教師一般會採用以下策略:
提供多元化體育活動,讓學生發揮潛能。
修訂教學內容或多專注教授某些部分。
按學生的潛能及體型分組,減少每組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並給予適當的挑戰。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患病或具潛質的學生提供保護或協助。
透過安排各種興趣小組及校隊訓練,讓具潛質的學生盡展所長。
提名或推薦具潛能的學生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或有關的體育總會接受進一步培訓。
民政事務局的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於 2018/19 學年推出為期三年的學校體育計劃推廣主任計劃。此計劃獲教育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及香港體育學院支持,並由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轄下的「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負責執行。每間成功參與計劃的學校每學年可獲民政事務局撥款資助,推行學校體育計劃,加強校園體育文化。本計劃旨在:
為中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以加強推廣校園體育文化;
提升學校運動水平,發掘有潛質運動員;及
為退役運動員提供在職培訓平台,協助他們發展事業。
大部分學校均設有露天籃球場、有蓋操場和禮堂,及配備基本器材,以供進行體育課或相關的聯課活動。
亦可申請使用公眾或社區的設施,包括田徑場、泳池、體育館、硬地康樂場、草地及人造草地球場、網球場、壁球場等,以進行體育課及相關的聯課活動。
這些設施大部分由康文署、房屋署或私人、區域、地區的體育會或機構管理。
八個學習領域是:
|
五種基要學習經歷包括
|
最近更新日期:2018-09-09